相比光伏主链企业继续延续2024年的颓势,大部分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仍深陷持续困境并在努力寻求破局之道,光伏逆变器行业面对同样的市场环境,同样的下游客户,却凭借“技术+品牌”双轮驱动构建的良性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仍能维持较高的毛利率和盈利能力,没有陷入低价恶性竞争当中,成为光伏行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Part One
光伏并网逆变器增长受限,储能业务爆发打开想象空间
财报显示,阳光电源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35.33亿,净利润高达78.30亿,同比分别增长40%、55%。其中,光伏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转换设备业务收入153.27亿,同比增长虽然也达到17.6%,但与阳光电源40%的营业收入增长相比,其贡献度却远远不够,并且代表盈利能力的毛利率同比下降了1.88%,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已经从去年同期的42%下降到目前的35.21%。
所以,阳光电源上半年业绩爆发增长的核心原因在于其储能板块业绩的高速增长。财报显示,阳光电源储能储能系统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78.03亿,同比增长高达127.78%,超越光伏逆变器成为公司第一大板块业务,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40.89%。
据介绍,阳光电源储能业务依托全球领先的电力电子、电化学、电网支撑“三电融合”技术,打造专业储能系统,是全球一流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在权威研究机构彭博新能源财经2024 年发布的2024年全球可融资性排名中,公司储能系统和PCS均获得全球第一。
同处第二阵营的锦浪科技和德业股份亦表现出此种趋势。锦浪科技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7.94亿,实现净利润6.02亿,同比分别增长13.09%、70.96%。其中光伏并网逆变器虽然毛利率提升了7.62%之多,但是营业收入只有18.20亿,相比同期减少了2.3亿,下降幅度达19.53%。
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储能逆变器的爆发为锦浪科技提供了足够的业绩支持。财报显示,锦浪科技报告期内储能逆变器营业收入7.93亿,同比增长高达313.51%,增长超过6亿元,不仅完全弥补了并网逆变器收入下滑带来的业绩影响,而且凭借储能逆变器高出4个点的毛利率,实现了净利润的大幅提升。
德业股份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5.35亿,净利润15.22亿,同比分别增长16.58%、23.13%,半年报披露2025年上半年总计销售76.38万台逆变器,其中户用储能逆变器27.27万台,工商储4.29万台,而在2024年同期总计销售71.17 万台,其中储能逆变器21.41万台。
虽然没有具体业务板块的业绩数据,但是通过销售数量可以看出,德业股份上半年光伏并网逆变器同样出现大幅下滑,而储能逆变器销售量则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0.35万台,增长高达48.34%,成为德业股份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
从上述三家企业半年报数据不难看出,随着光伏行业市场端电价制度的改革,无论是集中式光伏、工商业光伏还是户用光伏,“光储一体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对于逆变器行业而言,传统光伏并网逆变器市场增长空间已经有限,而储能逆变器以及相关储能系统产品已成为逆变器行业企业至关重要的第二增长点。
相比于光伏并网逆变器,储能逆变器需要实现双向电流变换,技术难度更大、安全性要求更高,所以头部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实力占尽先机,而其他企业虽依靠稳定的市场竞争格局和细分赛道上的品牌优势依然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但难掩发展颓势。
Part Two
悲喜不同,储能业务或成业绩分水岭
今年上半年上能电气业绩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报告期内营业收入21.84亿,净利润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4%、24.77%,但是储能变流器及储能集成系统收入只有5.6亿,同比增长10.43%,而在去年全年这一板块的营业收入达到19.28亿,所以上能电气是否能够维持去年的业绩水平,关键在于储能业务是否能如去年下半年一样实现爆发性增长。
另外一家比较奇葩的公司当属固德威。作为2024年唯一的逆变器企业,2025年上半年在营业收入高达40.86亿元的情况下,只实现了1540万的净利润,不可谓不惨淡。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主营业务结构发生变化所致。
2024年固德威营业收入66.87亿,同比下降8.36%,其中毛利率49.72%的光伏储能逆变器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0.53%,毛利率19.78%的并网逆变器营业收入下降22.50%,而毛利率只有14.11%户用系统销售营业收入却同比增长高达84.96%,成为营业收入中第一大板块,导致净利润从2023年8.66亿锐减到353万。
2025年上半年没有披露具体业务板块数据,但财报显示上半年固德威逆变器销量约为39.95万台,同比增长43.45%,其中并网逆变器销量约为36.63万台,同比增长43.14%,储能逆变器销量约为3.32 万台,同比增长46.90%,虽然高毛利产品逆变器销量的提升帮助固德威上半年实现盈利,但是无论从逆变器总销售量还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储能逆变器,固德威已经开始掉队。
今年上半年刚刚上市的首航新能则出现上市即业绩下滑现象。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13亿,净利润9123万,同比分别下降24.26%、30.14%,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储能逆变器业务只实现营业收入1.53亿,下降幅度高达58.32%,可见其在储能逆变器业务上的乏力,而首航新能刚刚募资的首航储能系统建设项目亦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举措。
专注于微型逆变器细分赛道的昱能科技、禾迈股份在2025年上半年业绩也下滑明显,尤其是禾迈股份在营业收入实现增长的情况下,净利润只有1569万,同比下滑高达91.64%。通过财报数据计算,昱能科技、禾迈股份报告期毛利率分别为27.30%、26.86%,而这一数据在2024年上半年则为35.58%、47.52%,可见盈利能力下滑严重。
而随着阳台光伏、屋顶光伏等户用光伏市场的兴起,阳光电源、德业股份等头部企业对此细分市场更加重视,以及“光储一体化”对储能逆变器提出的更高技术要求,处于尾部的昱能科技、禾迈股份未来发展将受到更加严峻的挑战。
光伏逆变器行业作为市场竞争较为集中的行业,华为、阳光电源两家企业遥遥领先,占据全球逆变器50%以上的份额,其他中小企业也各自在不同细分市场上激烈竞争。
凭借较高的技术壁垒和多年建立的品牌形象,整个行业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市场竞争格局,所以在光伏行业扩产的时间里,逆变器行业鲜有新进入者,没有出现严重的价格内卷和产能过剩,依然能够享受到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不断增加带来的红利。
但随着新能源市场政策的改革,光储一体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储能业务的能力已成为逆变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业绩分水岭。拥有领先技术和品牌优势的头部企业呈现出强者恒强趋势,而储能业务进展缓慢或业务结构不佳的企业则面临巨大压力,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新一轮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也在悄然进行。